企业的老板、退休老师、小买卖生意人......他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为生活拼搏的人,更是享受生活的人。就是这样平凡的人,在乡村唱响不平凡的曲调。草根艺术家,为乡村文化贡献一缕缕有力量的光。
如果问他们有什么爱好,那一定是哼哼小调、唱唱小曲。孩童记忆里母亲哼着黄梅戏的曲调,一直在记忆的深处徘徊,像一根线牵引着他们,忘不掉的曲调,成为至今的牵挂。口耳相传的教育在母亲的口中潜移默化,也成为那些年代里口耳相传的宣传教育方式,文化队老师们亲身教授的场面仍在眼前回顾着,经过时间的淬炼越发的成为催动内心深处对于戏曲的渴望。
如果问他们现在对文化宣传有什么评价,那他们一定说因为现在的政策好了,平凡的人也可以登上舞台。正是因为国家对文化的重视,才勾起了他们记忆深处的曲调基因。放在柜子深处的柳琴戏,被重新拿出来擦拭、调音,在触动音弦的那一刻,陌生又熟悉的手感,让血液重新燃了起来。“银发”老人,为了爱好从头开始学习新的乐器,学习新的技术,让民间曲调在乡村重新奏响。
如果问他们为什么戏曲这么勾人?他们一定会说,因为他们热爱戏曲。年少时的爱好变成“银发”热爱,活跃在各个乡村文化的小广场上,因为戏剧,相聚在一起;因为国家的政策,才有了老有所乐的舞台;因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才有了今天“银发”文艺人的出现。他们唱的不是曲调,是对过去那个年代的追忆,更是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如果说他们的力量在哪里?那一定是让戏曲在新时代重新绽放新的光辉,让戏曲文化传递下去,增加戏曲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乡村的大舞台上,让更多的人爱上戏曲文化,发掘更多的可塑人才,将传统文艺传承下去。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一点点的将乡村文艺之光慢慢聚集,像丝丝光线越来越亮,必将成为未来乡村舞台上的“明星”。
古老的音调在乡村慢慢游走,踏遍乡村的每个脚步,轻柔且有力量。银发的老人们,奏响千年的韵律,历经沧桑的声音里透着坚毅,悠扬且有气势。(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