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至,夏粮收,秋粮长。广袤田野上,由南向北的丰收画卷正次第展开,“粮满仓·好丰光”的喜悦浸润着千家万户。这沉甸甸的丰收背后,不仅凝结着亿万农民的辛勤汗水,更闪耀着中国种业的创新光芒——这是一场关于一粒种子的“硬核”浪漫,一场从实验室延伸到田间的伟大创造。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回首来时路,从“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欢畅,中国农业的飞跃离不开种业科技的跨越。一代代农业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洒在田野里。他们攻坚克难,在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前沿领域不断寻求突破,只为让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更多属于自己的优质种子。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一次次刷新产量纪录,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李振声院士团队选育的抗病小麦,为黄淮海地区的粮食安全筑起坚实屏障……这些“中国芯”的种子,是端稳“中国饭碗”的最硬核底气,是“了不起的中国创造”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要求我们持续加大种业创新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加快突破性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同时,也要注重保护与利用好我国的特色种质资源,这座育种的“宝库”蕴藏着应对未来挑战的无限可能。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仓廪实的背后,是科技兴农的磅礴力量,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远布局。每一粒看似微小的种子,都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宏大使命,蕴含着农业科技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与智慧。让我们共同致敬这份“硬核”浪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粮满仓·好丰光”,继续支持中国种业创新发展,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粮仓,让中国碗在未来的风雨中始终盛满中国粮。(王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