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沂河新区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平澜沂鉴 > 正文
平澜沂鉴|七夕,岂止于“鹊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7日 点击次数:
【文字大小:

当商场的七夕促销海报早早占据显眼位置,当“七夕必送奢侈品清单”在社交平台刷屏,当情侣们为“不送礼物就是不爱”的论调焦虑 ——我们似乎忘了,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原本不是“消费狂欢节”,而是藏着古人对技艺的追求、对人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的“文化纪念日”。想要让七夕回归本源,无需刻意复古,只需拨开商业的迷雾,重拾那些藏在习俗里的温度与诗意。

七夕的本源,从来不是单一的“爱情标签”。翻开《荆楚岁时记》,古人的七夕充满生活气息:少女们围坐庭院,手执彩线对月穿针,比谁先穿过针孔,赢者便是 “得巧”;家家户户将书籍、衣物拿到院中晾晒,既能防虫防霉,又藏着 “晒出书香、晒出清爽” 的生活智慧;那时的七夕,是属于所有人的节日 —— 是少女的 “技能比拼日”,是家庭的 “团圆祈福日”,是文人的 “雅趣分享日”,每一份仪式感都与物质无关,只与心意相连。

然而,商业浪潮不断重塑着节日的意义。礼物贵贱被等同于心意深浅,不少商家通过密集的营销,不断强化“礼物”与“爱”之间的等号,相爱的方式被简化为消费的行为,背离了节日的初衷。越来越多的人过节流于形式,更注重在社交媒体上“晒”幸福、晒礼物,而非真正享受二人世界的相处。

其实,让七夕回归本源,从来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它就藏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里。在家庭中,我们可以关掉购物软件,和父母一起做一次巧果,边揉面边听他们讲小时候的故事,烤箱里飘出的麦香,远比快递盒里的礼物更暖;和孩子一起在阳台晒书,把书架上的旧书摊开,教他认扉页上的老字,顺便整理出不再读的书捐给公益,让“晒书”的传统多了一份善意。在社区里,若遇到“七夕乞巧市集”,不妨带上自己做的手工香囊去交换,或是参加一场“穿针乞巧比赛”,哪怕手笨穿不过针,和邻居们的笑声也能让节日有了烟火气。

七夕的真意,从来不在转账金额或朋友圈点赞之中。它是一次年复年的提醒:让我们在喧闹的世界里,依然相信手艺比奢侈品珍贵,陪伴比礼物更长情;让我们无论是否被爱,都始终保有爱人、爱生活、爱传统文化的能力。(孙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