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央视新闻发起“丰收的田野是最美的画卷”主题直播。直播中,四川崇州,天府粮仓稻浪金黄;云南广南,“八宝米”颗粒饱满,收割机田间穿梭;甘肃定西,“引水上山”工程助推马铃薯产量翻番;宁夏吴忠,玉米迎来好收成。但这份美,从不只是自然馈赠的视觉盛宴,而是政策实践的生动注脚,是农业现代化的具象表达,更是人与土地共生共荣的价值缩影。
丰收田野的美,美在“藏粮于地”这块厚重的画布。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藏粮于地”便是为这幅画卷打磨最坚实的“画布”,为其筑牢了“根基”与“底气”。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壤改良、灌溉配套、路网硬化,让昔日的“望天田”“三跑田”变身“稳产田”“高产田”。从土壤改良破解盐碱地、贫瘠地的制约,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地平整、田成方、渠通畅”,再到耕地保护制度守住“18亿亩红线”,每一项举措都在让耕地从“零散低产”走向“连片高产”,让田野的丰收不再依赖“看天吃饭”的偶然,而是成为“沃土孕粮”的必然。这份“藏”,藏的是对土地的敬畏与珍视,让丰收的色彩从“零星浅黄”变为“全域浓金”,赋予了田野画卷厚重的物质底色。
而“藏粮于技”,则为这幅画卷注入了现代“笔触”与“活力”。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良种培育的突破让作物在产量与品质上实现双重跃升,让田野的“笔触”更饱满。智能农机、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普及,取代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让农业生产从“人力密集”转向“科技高效”。这份“藏”,藏的是对技术的探索与应用,它让丰收的场景不再是“人工弯腰收割”的单一画面,而是“机器轰鸣与作物摇曳共鸣”的动态交响,让田野画卷有了科技赋能的时代质感,更让“丰收”从“体力付出的成果”变为“智慧创造的结晶”。
乡村振兴,更是让丰收田野美的有“人文温度”和“未来希望”。丰收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粮堆满仓”的单一景致,而是“农民增收、乡村繁荣”的全面图景。当丰收与乡村振兴同频,田野的美便超越了“生产之美”,延伸至“生活之美”与“发展之美”——丰收带来的粮食安全,是乡村稳定的基石;丰收催生的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引擎;丰收中农民脸上的笑容,是乡村民生振兴的生动注脚。这份关联,让田野不再是孤立的“生产场地”,而是承载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愿景的“发展空间”,让丰收的画卷不仅有“粮谷满仓”的壮阔,更有“乡村蝶变”的温暖,有“农人幸福”的鲜活。
这幅画卷,是国家战略落地生根的见证,是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的缩影,更是亿万农民用双手书写的幸福答卷。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持续深化,乡村振兴的稳步前行,这幅田野画卷必将在新时代的大地上,铺展出更壮阔、更温暖的图景。(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