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日召开的中共临沂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体会议上,临沂响亮提出了“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区域副中心”的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把临沂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区域副中心,临沂有国家和省双向奔赴的战略部署。2023年,国务院批复《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确定济南、青岛为全省双核,临沂、烟台为省区域副中心。规划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擘画出了临沂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方向,乃至更长远的发展目标。临沂是千万人口地域大市,是链接长三角、驱动鲁南的战略要地,经济体量居全省第五。建设省区域副中心有资源有人脉,更有信心和底气,在落实省委“走在前、挑大梁”中理应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展示唯旗是夺、当仁不让的“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的“临沂担当”。
把临沂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区域副中心,临沂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临沂毗邻长三角,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有70万人长期在此经商务工的人脉,产业、人文、商贸往来日益密切,承接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资源转入的动能十足。具有能够吸引企业、资本、人力等要素集聚的城市底蕴。临沂厚重的历史文化、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风光秀美的山水生态、潮流时尚的现代文明、繁华便捷的商贸物流、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党群同心的精神特质,培育了投资兴业的发展沃土。
把临沂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区域副中心,临沂有发展势头强劲的经济基础。临沂工业体系健全,有齐全完备的产业门类、家底厚实的产业基础,拥有41个大类中的38个,207个中类中的161个。主导产业厚实,绿色木业、高端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商用车等战新产业不断培育,生物医药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698家、居全省第二位。民营经济活跃,市场主体突破154万户、居全省第二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浓厚。临沂民营经济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扩张,在质量上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力求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临沂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只要抓住机遇、持续发力,就一定能孕育更多聚链成群的标志性产业、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现在临沂是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未来必将成为消费中心、制造业中心、大数据中心。临沂矿产资源量大质优,105种工业品产量、产值全国前三,9种“土特产”产量全国第一,丰富资源能够厚植产业根基,拉动巨大投资和消费,转化为未来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助力挺进GDP万亿之城。从民营经济大市加快迈向民营经济强市,临沂民营经济必将迸发更强活力,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把临沂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区域副中心,临沂有厚重的文化优势。临沂人文底蕴丰厚,东夷文化、书法文化、兵学文化、孝悌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商贾文化交相辉映、光芒四射,孕育了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孝圣王祥、宗圣曾子、算圣刘洪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沂蒙精神、琅琊文化地标日益凸显,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融会贯通、同频共振,加快建成文化强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书香临沂将更具“书卷气”,提供更加强劲的精神力量。
把临沂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区域副中心,临沂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优势。临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坐拥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国字号荣誉,获评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中国书法名城等称号。标志性产业链聚链成势,创新创业创造磁场强劲,体制机制灵便顺畅,“欢迎光临·沂事无忧”叫响全国。海陆空铁联动高效,枢纽地位更加彰显,内外贸一体化融通发展、商城国际化带动“人、城、制度”全面国际化,是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世界物流之都。大生态、大水面、大绿化、大廊道的格局更加彰显,城市运行、智慧管理、配套服务等功能更加完备,加快建成重要旅游目的地、区域消费中心,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人民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夺目。
沂蒙精神是临沂最突出的政治优势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临沂这座城市的“根”和“魂”,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高举沂蒙精神这面大旗,1200万沂蒙人民始终扛牢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重任,必将在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区域副中心的新征程上,豪迈谱写出更加辉煌壮美的城市发展新篇章。(王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