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临沂市第三届“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圆满落幕。自8月4日开展以来,15个夜晚,各县区70余个剧目轮番登场献艺,线上线下近400万人共飨视听盛宴。如清风拂面、似甘霖润魂,于缕缕沂河夜风中精彩点亮了沂蒙文化艺术的星河,让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沂蒙故事余音绕梁,走进了千千万万沂蒙人民的心中。
连办三届的“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缘何如此火爆?答案不言自明。
根植于鲜活的沂蒙精神感召。沂蒙精神是临沂最突出的政治优势和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更是这座城市的“根”和“魂”。带着鲜明沂蒙特色标签的小戏小剧,无疑是传承沂蒙精神最为灵动的载体。代代传承的沂蒙精神已成为小戏小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矿”和力量“源泉”。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革命先烈血染沂蒙,沂蒙人民披肝沥胆,用一腔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出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铸就了“乡乡有烈士,村村有红嫂”的历史丰碑。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人民从不向困难低头,“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镐头一张锨”的愚公移山精神光芒四射,以勇立改革开放潮头,敢破敢立、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临沂脚踏红色文化沃土,深耕文化“两创”田园,健全文化惠民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出台《临沂市推广沉浸式情景小剧创作演出实施方案》,用“群众编、群众演、群众评”的运作链,让小戏小剧回归群众身边。先后创作的150余部红色剧目,既回望历史、缅怀先烈,又面向未来、激励当下。《沂蒙红嫂彭大娘》《薪火沂蒙》《那双血染的军鞋》《沂蒙山上兰花开》《水草饭团》……一大批剧目取材于实景,挖掘于原型,生动诠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当沂蒙精神在小戏小剧中精彩绽放时,这段红色历史才能“活”起来,红色基因才能迸发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群众演给群众看的真实情感。“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没有生活原型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艺术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通过艺术的创造,使之高于生活。小戏小剧之所以让群众叫好,还多次登上同城热搜,其根本在于这些素材不仅源自基层,源自生活,而且就在群众身边。市、县、乡(镇)三级联动支持小戏小剧创演,遍布活跃城乡的1.6万普通人从台下走到台上,普通群众从观众变主角,庄户剧团、文化志愿者、艺术爱好者、干部群众纷纷登场,从幕后走向幕前,全链条参与创作与演绎,让文艺作品始终带着烟火气息,接地气、有生机,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无疑是对“群众文化群众办,群众演给群众看”最好的诠释,充分展示了群众自娱自乐的乡土气息和朴素情怀,最能融入生活,被群众所接受所认可。
契合时代需求的创新表达。小戏小剧的创新,在于常演常新中主动回应时代需求、契合群众意愿。以创新的思维、鲜活的语言、多彩的舞台呈现,聚焦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传播当下心声,让群众听得懂、看得明白,沉浸式融入,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以小博大,以小见真章,逐渐从“家常小菜”升华为“文化大餐”,以小戏小剧“爆燃”新时代。《一场风波》《父亲的廉政课》《五十万》《特殊的彩礼》《无价之宝》……一大批剧目紧跟时代步伐,探索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以戏为镜,观照现实,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理念深入人心,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浸润沂蒙城乡大地。
弦歌不辍,艺术常青。“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一座难求”的火爆出圈场景映照出了当下临沂文化发展的全新路径,并将联动文创销售、景区客流、直播带货等,赋能文旅产业突破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展演虽然落幕,但搭建在群众心中的舞台永远不会闭幕。相信,有沂蒙精神的滋润与浇灌,根植于沂蒙大地的小戏小剧必将迸发出更加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发出文化临沂多姿多彩的最强音。(王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