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沂蒙大地,是一幅流动的丰收图景。稻穗低垂,玉米成浪,从沂南县的万亩良田到兰陵县的蔬菜基地,再到沂水丘陵间层叠的梯田,收割机、运输车穿梭不息。在梅家埠街道,成方连片的特色农产品基地里,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与饱满的果实交织出崭新的田园诗画;“苍山大蒜”的香气与智能收割机的轰鸣声仿佛透过文字扑鼻而来、萦绕耳畔。这片曾经以革命热血闻名天下的红色沃土,如今正以沉甸甸的粮食产量、兴旺的产业和灿烂的笑脸,书写着一份扎实而辉煌的“丰收答卷”。
丰收,不只是产量的数字,更是科技融入农业肌理的新生机。当植保无人机成为种粮大户的“新农具”,当“水肥一体化”技术将节水节肥与增产巧妙结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89.5%的综合机械化率,更是农业现代化最生动的诠释。而如今,智慧农业的图景有了更惊艳的笔触——在相公街道的智慧农场,智能收割机正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算法,自主规划路径、精准作业,将丰收的损耗降至最低,让效率提至新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田间地头实实在在的实践。
丰收,是产业链条延伸所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兰陵代村,蔬菜从地头直通都市超市,价格提高了20%;在费县朱田,村民不再需要背井离乡,在家门口的工厂和景区就能获得可观收入。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农”字头的文章越写越精彩——28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000亿元的销售收入,背后是无数个鼓起来的钱袋子和团圆温暖的家庭。这充分证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让产业扎下根、让农民得实惠。
丰收,更是一种精神,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扬。蒙阴的蜜桃、平邑的金银花、莒南的花生、临沭的柳编……每一个特色产业,都是一条致富的路、一个振兴的引擎。而红色旅游与绿色农业的巧妙结合,不仅带来了每年超2000万人次的游客和120亿元的收入,更让这片热土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和铭记。
“粮满仓,天下安;好丰光,民心暖。”临沂的丰收,是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底气,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鲜活样本。它向我们证明,只要以科技为桨、以产业为舟、以红色精神为帆,就一定能在大有可为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孙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