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无数先烈以血肉之躯铸盾,用生命换来了民族独立的曙光;八十年后,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历史镌刻的精神密码——军人的使命、民族的信仰、少年的担当,仍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而沂蒙精神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内核,更让这些精神密码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军人的使命,是刻在骨血里的“守土有责”,而这份使命的落地,离不开军民的双向奔赴。抗日战争中,军民同心抗敌的故事便感人至深:胶东马石山十勇士冲出包围又毅然折返,以生命换得近千群众脱险;沂蒙渊子崖村民手持土械奋勇抗敌,147人牺牲仍未让敌人轻易进村,最终配合八路军击退侵略者;枣庄铁道游击队以微山湖为依托,扒火车、炸桥梁袭扰日寇,当地百姓则摇着渔船传情报、送粮食,军民合力让这条铁道线成了日寇的“伤心线”。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军人的“仁”,便是与人民同呼吸的担当——今日边疆战士顶风冒雪戍守国门,身后是万家灯火的牵挂;维和部队在异国他乡守护和平,心中装着的仍是“不辜负人民”的承诺,这正是使命最鲜活的延续。
民族的信仰,是撑起重生的“精神脊梁”,沂蒙精神里“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底色,让这脊梁更显坚韧。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却始终未被击垮,正因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仰作支撑。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面对特务威胁仍慷慨陈词:“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他以文人之躯践行着对民族的信仰;当山河破碎,沂蒙人民用“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赤诚,书写了民族信仰的最动人篇章,沂蒙红嫂明德英,用自己的乳汁救活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她或许说不出深奥的道理,却用最本能的善意诠释着“跟着党就有希望”的信仰;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了数十名革命后代,自己的孙子却因无人照料夭折,她抹掉眼泪说“孩子是党的根,得保住”——这份信仰,是《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更是无数普通人在黑暗中坚信“光明终将到来”的执着。正是这束信仰之光,让四万万同胞拧成一股绳,最终打破了“亡国论”的阴霾。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担当,是续写荣光的“明日星火”,而沂蒙精神里“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基因,正该由少年们接过来。抗战时期,沂蒙山区的少年们跟着大人抬担架、送情报,西南联大师生徒步三千余里内迁,在破庙里坚持办学,他们知道:“今日之学,是为明日之战”。80年后的今天,少年的担当有了新的模样:15岁的林墨言带领团队在国际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研发低成本农业智能传感系统击败12国队伍获金奖,用创新践行科技报国;沂蒙老区的少年们走进“红嫂纪念馆”,当起小小讲解员,把明德英、王换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14岁短道速滑小将张悦然每天加练3小时,凭不懈韧劲摘得全国联赛少年组冠军,让国旗在赛场升起,尽显“使命在肩”的拼搏姿态。正如李大钊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的肩膀或许尚显稚嫩,但当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便会成为推动国家前行的磅礴力量。
站在胜利80周年的节点回望,军人的使命是“护当下”的盾,民族的信仰是“立根本”的魂,少年的担当是“谋未来”的光,而沂蒙精神恰是串联这一切的线——它让我们看见,使命从不是孤军奋战,信仰要扎根人民土壤,担当需承接精神血脉。我们纪念胜利,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要记住:与人民同在,便无惧风雨;把信仰扛稳,便勇毅前行;让少年接棒,便家国可期。这,便是对八十年前那场胜利最好的纪念。(陈晶)